布洛芬有什么作用和副作用?

牟倩丽牟倩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到这个药,就不得不提它的前体药物—苯乙胺酚,也就是我们常用的镇痛退热药——扑热息痛。 早在1887年,德国的药剂师C.F.勒韦首次从安息香脂中发现并提炼出了这种物质,并用其治疗感冒。10年后,法国医生和药理学家合作,进一步发现了该药的解热镇痛作用。1956年,美国礼来公司研究出了该药的缓释剂型,也就是大家现在熟悉的阿匹林。 那么,为什么我要把扑热息痛的历史扒拉出来呢?因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今天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使得这些药物在我们的血液中积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我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证据,所以并不能认定这是一个有“科学依据”的观点(注意我的用词“科学依据”)。但是,我并没有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比如我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反应,自己吃了一片阿司匹林后,腰疼了好几天;还有人在贴吧里吐槽,自己吃了两片扑热息痛后,全身过敏,长满了疹子…… 这些现象的确存在,但我不能认可这是药物本身的错误,有可能是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药物的使用方法问题。如果用药量过大、次数过多,当然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但是,如果从历史数据来看,长期小剂量使用上述两种药物,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的概率确实很低。以扑热息痛为例,根据2015版和美国FDA数据,每年全球有超过十亿人患病,而因此死亡的人数还不到十万。

回到我们话题的主角——布洛芬。据估计,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一生中某段时间曾使用过该药,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非处方类药物之一。我国自1983年开始生产制剂,也是老百姓首选的解热镇痛的常用药品。然而,就是在这样大量的应用中,有关该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并不多。这倒不是因为该药的安全性有多好,而是由于人们对该药的不规范使用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本来就很少。

2014年,欧洲药品管理局曾警示,长期服用(超过一个月)布洛芬可能导致心脏瓣膜损伤或引起急性肝衰竭,但停药后可逆转。 而近年来不少媒体提到的布洛芬致癌的问题,主要是指该药可能诱发肝癌。事实上,无论国产药还是进口药,说明书上早已注明:可能是药物诱发肿瘤的危险因素,具有潜在致癌性。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药物都具有两重性——“是药三分毒”,没有一种药物是能够“包治百病”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