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有什么的作用?
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中的七颗亮星。在北方天空中十分显眼,其排列的形状也像极了勺子。 我国古代称北斗七星的斗柄为“杓”,将它们分为四组,每组三颗,分别叫做“魁”“杓”和“尾”(第三颗星最亮的那颗就是魁)。 “北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对它已经十分熟悉了,并在后来被引入到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之中——“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随着时代变迁,北斗七星的位置虽然会有略微变动,但变化不大——因此古人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它的位置变化来判断季节更替。 在现代天文学里,人们把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称为本星系群。而银河系的恒星主要聚集在以银心为中心、半径约为3万光年的圆形盘面上,呈螺旋状结构。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会沿着倾斜于公转轨道面的黄道运行。而当地球运行至冬至点或夏至点时,便会对应于“斗柄指向”的不同状态——冬至点时“斗柄东指”,夏至点时“斗柄南指”。此后,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斗柄”会循环往复地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这看似是一种巧合:由于地球公转运动存在周期,导致每年冬至或夏至时,北斗七星的斗柄都会指向固定方位。但实际上这种现象是有深刻物理背景的——因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并不是一种“圆”的运动,而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
正因为如此,每年夏至或冬至前后,北极总会“指向”不太相同的地点,从而造成“斗柄”指向不同的运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