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是不是都有点对眼?
宝宝生出来的时候双眼都是正常,不哭不闹睡着的时候也显得特别安静、那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好像有一点对眼呢?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怕孩子以后长大了对眼会变得严重,下面就来看看孩子的对眼是怎样引起的。
新生儿存在眼斜视、眼球震颤、瞳孔偏斜等情况很常见,可以说出生时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些对眼,随年龄的增长,眼皮长闭和眼球震颤的消失,对眼现象会慢慢消失,到一岁左右如果还存在对眼,就要考虑是习惯性的对眼或是眼外直肌无力造成的,要及早到医院作相应的检查。
1岁以内的孩子因为眼部整形或其他原因行手术矫正,往往采用固定双眼的方式,也就是常说的对眼。为了建立双眼视觉,婴儿一出生就开始训练两个眼睛注视红色目标,为的是要让孩子习惯两个眼睛同时注视一个物体以达到立体视觉。
眼球震颤,这个也是先天的,出生时就有,双眼跳动,有时两眼震颤过于剧烈看不清楚东西。有经验的医生在胎儿时期就可以检查出,并让孕妇和胎儿进行眼睛保健操。先天性的眼病、眼形或眼眶的异常,如小眼球、斜眼睑、眼睑下垂、瞳孔大小异常、巩膜透明色、虹膜、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异常。
造成对眼有影响的因素:
1、遗传因素
眼球震颤的确切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从目前来看,眼球震颤并非单一因素,多种因素可能参于其中,遗传因素无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眼球震颤症虽然发病较隐蔽,但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仍有一定的遗传规律,如单眼震颤,双眼震颤,左边震颤,右边震颤以及有头眼震颤,无头眼震颤等,而且从表现来看,双眼平视或向上注视时震颤明显,向下注视时大多消失,偶有向上、向下注视时,震颤都存在,且往往伴有视物模糊及复视等现象。
2、眼位异常
由于角膜、眼轴或眼睑的异常,以及眶内脂肪丰富,使眼球前后径过长,近视力良好,但远眺时眼睛经常处在调节疲劳状态,以致不能形成清晰的视像引起眼震颤。
3、视觉诱发性眼震颤
有研究表明,当视觉刺激持续时间足够长时,眼震颤可被诱发出来,尤其在屈光间相互抵消、双眼单视的条件下更为明显。临床上这种眼震颤往往出现在眼疲劳时,如在长期注视近物,尤其在注视强光刺激、特殊视力(超常度视力,如近视、远视、散光等)、眼外直肌和内直肌疲劳时,眼睛出现视物模糊,变形,闪烁晃动跳动,双眼单视不能形成,甚至复视,多视,交替视,双眼视物有浮游感或抖动飘浮不定感。此时眼震颤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在一小时左右,有时达几日或几周,如果长时间闭目休息或睡眠后,眼震颤可以减轻或消失。
4、器质性脑瘫引起的眼震颤
强直性脑瘫,四肢和头部呈痉挛性扭拧,眼睛转动不灵活,甚至失明。姿势性脑瘫,除痉挛性斜颈外,眼睛可正常。以掌拳性脑瘫,头呈痉挛性弯曲,前额、下颌呈痉挛性紧凑,眼震颤可被引起。
5、眼外直肌麻痹
先天性眼外直肌薄弱或麻痹。由于眼球转动方向相反的眼外直肌力量不平衡,在旋转注视时,两眼向后移动,相对注视前方时,两眼向前移动,即产生眼震颤,视力丧失,仅余光感。临床检查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眼球转动限止明显,直视瞳孔大小常,眼前可出现射映,眼底可见视力障碍引起的脉络膜炎性浸润条纹。
6、眼外直肌长生物体麻痹
这是先天性眼外直肌肥大,当眼球转动时,引起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眼外直肌所决定的眼震颤,视力一般是正常的,仅有一点视力障碍,瞳孔正常,对光反应敏感,眼底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