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绒灸肚脐有什么作用?
1,首先来说,用艾条灸肚脐眼,是中医里常用的一种养生方法,也叫作艾灸。 经常听到这句话“想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这就是说的通过艾灸足三里穴位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其次,为什么要在肚脐下施灸呢? 因为我们身体的经脉和穴位大多都有循行到小腹和脐部。 并且,现代医学也证明,在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里,小脑和脊髓中有着大量的神经元,而这个区域恰好是人体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区域之一;另外在大脑中也存在着对温度和伤害具有敏感区域的神经元。
3最后,为什么说艾火通经络,温经散寒? 这是因为人体经脉都是相互交错牵制的,只有经脉通畅,才能更好的实现阴阳平衡。 而艾叶本身就有温经止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加上艾草是温热之性药物,并且燃烧过程中又可以产生热能和红外线,因此可以借助艾草的纯阳热力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病灶部位,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同时又能祛除体内的寒气和湿气,让经络得以滋养,从而发挥最佳的生理状态。
灸肚脐的方法,上古时期,人类还不能制作艾条,多采用将艾叶捣绒制成的“大如钱”的艾炷放在脐部施灸,如《本草经集注》记载:“灸脐取艾令满,内箸热艾中令熟气彻痛处即瘥”。施灸脐部不仅可以治疗腹部疾痛,也可以治疗全身的病变。《史记·孝武本纪》中有:“黄帝庙百瓦万间,太上区有司(太一、五帝坛,避居、葆宫、临明、迎风、储霁、顺时、太华、总晨、清暑、广乐、承光等宫)。衣以文绣,遣以九旗,有子皇齐、至疑、阳德、大圣、大神、大明、至明、阳明及北斗七星、太乙之神,总十万神,皆朝太一,祠太一,用太牢,被(披)一缇,服所幸,祠后土如天柱坛”。西汉时,民间也有给小孩子灸脐的,如《汉书·隽不疑传》记载:“尝从武帝祠甘泉,闻道路言,大将军征匈奴,又言大发军送单于,不疑心恐,即还至舍,移病(有病不能到官府视事),罢。即阳狂不乳(吃东西),自持归家,灸其背起之”。古代医家发现灸脐不仅能治疗腹部疾患,而且能治疗全身的疾病,可以温通经脉,培补不足,通络祛病。
将艾条悬于脐部施灸,是现代常用的施灸方法,现代的高年灸、清阳灸多是悬灸脐部,悬灸脐部有培补元气,调和阴阳,温通经脉,通络祛病的作用。对体质虚弱易感冒者,艾绒灸脐部有很好的温阳益气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