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移植治什么作用?
“大便移植”,听起来挺搞笑的,但实际上它却是治疗某些罕见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1983年,澳大利亚的一位医生首次提出了“粪便移植”的概念并用于临床,用来治疗肠易激综合症(IBS)患者[1]。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紊乱疾病,表现为严重的腹泻、腹痛和腹胀;虽然病因未明,但多数情况下与心理因素有关。当时这位医生发现有一部分IBS的患者对肠道内的细菌过度敏感,从而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采用补充相应的益生菌的方法来治疗这些患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随着后续的研究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肠道菌群与人体免疫、新陈代谢等众多的生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粪便移植”这一概念被重新定义,并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 近20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对于肠道菌群的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对于维持消化、免疫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则可能引起肠道内炎症反应,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如腹泻等;或者由于菌丛失调导致毒素的吸收增加,诱发过敏性反应,造成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的发生;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偏头痛、抑郁症等情况,而这大部分可能与细菌所分泌的短链脂肪酸、氨基酸以及代谢产物有关系。
通过补充外在的益生菌或通过粪菌移植的方式来重建肠道的菌丛环境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对于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特异性皮炎等疾病,采用肠道菌群的手段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使用这种疗法也是有一定的禁忌证的,比如:对益生菌或粪菌移植存在过敏现象者;严重消化道疾病,如严重胃溃疡、肝硬化患者等;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等。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益生菌/粪菌的治疗效果,比如:抗生素、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抗组胺药等等,因此需要特别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