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的作用有哪些?
人体是由大约600多块骨头组成的,这些骨头的存在,除了支撑人体体重、组成躯干和四肢外,更重要的功能是提供运动器官(如肌肉、肌腱、韧带)的附着点,从而完成各种人体动作。 人体各个部位的活动都离不开骨骼的支撑,如果失去了骨骼的这种支撑作用,人体就像失去了建筑结构的建筑物一样,不仅无法站立行走,甚至无法坐起来、躺下去。
同时,骨骼还是体内矿物质的重要贮存场所,能够参与调节机体钙、磷水平,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一旦骨骼这种储器功能受损或衰竭,就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起骨质疏松等疾病。 骨骼还具有预防慢性劳损和关节退变的重要作用。由于骨骼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而光滑的关节软骨,又含有丰富的髓核、纤维环等弹性组织,因此即使承受较大压力,也能保持一定的活动度和韧性。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疲劳的累积,骨骼中的这些结构会逐渐失去弹性和张力,出现退行性改变,如果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就会加重骨骼负担,加速其老化进程。 很多骨骼还承担着营养输送的功能,通过血管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周围组织和器官。如果骨骼出现营养不良,就很容易导致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支持作用,人体依仗骨骼的支架作用才能保持挺立的姿态,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这在所有动物界是特立独行的。骨骼除了支持躯干,还支持和保护内脏。比如胸廓支持保护心脏和肺脏。
造血功能,是造血的场所,参与造血的骨髓位于骨松质内,在儿童和青少年骨髓都是红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成年人的长骨干中,红骨髓大多转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当人体需要造血时,黄骨髓还能恢复红骨髓的造血功能。比如发生严重贫血时。此外,还有脾、肝、胸腺和淋巴结等,也是造血器官。但随着人的成长发育,这些器官的造血功能逐步退化,成为存储血细胞的器官,这些器官发生病态变化时,也可能重新恢复造血功能。比如当骨髓发生病变时,原来不具备造血功能的肝就可能重新参加造血活动。
参与钙磷代谢,参与人体的钙磷代谢等生理活动。人的全身各处都需要用到钙,骨骼是人体最大的“储钙库”,同时又是“用钙库”,它参与人体钙磷代谢。从出生到成年,是人体的生长发育期,在这个时期内,骨骼中的钙不断增加,直到20—30岁才停止增加,达到最高峰,然后开始逐渐丢失,因此40—50岁以上的人容易发生骨骼退行性变化。人到了老年骨质就很容易疏松,因此也容易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