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针有什么副作用?
骨转移是肿瘤转移中最常见的一种,以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为主要表现。据统计,约5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骨转移[1]。近年来,随着对肿瘤诊治的研究深入以及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骨转移的发生率也有上升趋势。 骨转移通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多数情况下,骨转移病灶出现局部疼痛不适时才引起患者注意。如果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昏迷、偏瘫或者截瘫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则可能与脑转移有关;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等症状,则可能发生了肺转移;如果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热退、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皮肤瘙痒、皮肤干燥、弹性差、毛发稀少等问题,则可能发生了肝转移。 但是,对于老年肿瘤患者而言,常常存在基础疾病多、机体功能状态差的问题,一旦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症状,往往提示肿瘤已经发生进展甚至复发或出现远处转移,需要及时就诊处理。
此时,通过CT、磁共振(MRI)、X线检查或者PET-CT检查能够发现骨转移的证据。对于诊断明确的骨转移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式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延长寿命。 而骨转移针就是治疗骨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骨转移针,又称为骨转移癌核素治疗,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将放射性核素注射液注入体内,利用其可穿透性和靶向性,将显像剂送至全身各部位的骨骼中,从而监测骨转移灶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在显像过程中,如果观察到可疑的骨质破坏部位,再行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进一步确认。 如果确诊为骨转移,则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来说,对于单发性骨转移瘤且临床症状较轻者,可采用局部放射治疗;而对于多发性骨转移瘤所致的严重骨痛,则可以采用磷酸盐类药物止痛治疗,同时联合局部放射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当然,对于无法耐受放疗的患者或有远处转移者,也可通过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等方式来缓解症状、延长生命。 总之,骨转移针虽然有一定的副作用,但通常在可承受范围内,并且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可以得到较好的预后。无需过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