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芪和黄芪有什么作用?
前面大家都说了很多,其实黄耆(黄芪的别名)就是中医用来治疗气虚的首选药物! 什么是气虚呢?中医认为,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的水谷之气和呼吸进来的自然之气结合而成;具有温煦、保护、防御、气化等功能。 黄耆,属补气药,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中药之一,它的性味甘、微温,归肺脾经,原植物为豆科黄耆属植物的根,主要分布在华北及东北等地区。 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五脏之气,穷尽出血,发而为渴,渴而益燥,燥则消肌肤,故发渴而欲饮水。饮不逐热,达于胃中,胃气内郁,上蒸脾土,脾土被灼,津液不行,化为痰水,随胃气上冲咽喉,故作干呕,吐痰饮水。此时身不发热,但脾阴虚损,不能输布津液以濡养经络,故四肢烦热。”
可见,当时已经认识到黄耆有健脾养胃的作用,能够滋补脾阴,从而生津止渴,祛痰湿。 除了《内经》之外,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多次使用了黄耆这一味中药。如治湿病兼表证的麻黄加术汤,治湿病兼气滞的藿香正气散,治虚寒喘嗽的四君子汤等等。这些方剂在今天都是治疗内科疾病常用的中成药或方剂。
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黄耆的功效也越来越多,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对黄耆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后,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指出:“此物补肺气,益元气,壮筋骨……盖气能周行全身,循环无端……气能生津液,润皮肤,故能祛风湿而利关节。”他在处方中经常用到黄耆来治疗多种内科疾病。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进一步指出:“黄耆益气补中,生津润燥,养血活血,强筋健骨…若脾胃实热,不宜单用。”他的温病名方“白虎汤”中就用了黄耆这味药,用以健脾生津。
近代名医张锡纯还创制了“升阳祛湿汤”,由羌活、独活、黄耆组成,用于治疗肢体浮肿,周身疼痛,怕冷,尤其是腰部和膝关节疼痛乏力,伴有胸闷恶心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