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有没有副作用?

衡松衡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本人,中医医生一枚 经常看一些中医黑说中医这不对那不科学 我只想说 你们真的懂中医吗 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岂是尔等能污蔑的 或许你不懂针,但你不能否认它的有效性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针刺后出现头晕、心慌、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但经过处理(除晕针抢救外),这些不适症状都很快消失。这种情况在中医上称为“得气”或称“针感”。虽然个别病人可能发生晕针,但发生率很低。

《灵枢·终始》指出“刺之而气不至,是无穴也”,说明有“得气”现象才有针刺的临床意义。当然,有些“得气”的现象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出现;或者不是每次进针都有“得气”的感觉。如果出现“得气”的现象,就说明针感和体质有关,对诊断和治疗都是有意义的。 至于有些患者在针刺后几天内全身乏力,或有头晕头痛、失眠、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我初步分析应该是心理因素所致,因为这类患者多数是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信心,或担心治疗无效带来的经济负担,或是心理承受压力较大,情绪低沉。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是针刺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或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2]。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必要时可以对症治疗。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医疗手段都是有风险的。比如外科手术也会发生术后感染、外伤出血、呼吸抑制甚至生命危险的情况。只是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极低,而且都可以预防和应对。

如果你因为害怕风险而不愿使用针灸治疗,也可以。但我会告诉你,西医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负面反馈给人体所带来的伤害——化学药物引起的过敏和毒性反应,手术治疗造成的创伤,放疗导致的放射性皮炎等等。而且这些危害很多时候都是致命的。

钭妍倩钭妍倩优质答主

1、断针处理及预防:断针是针刺过程中比较严重的意外情况,多因针具质量欠佳、患者体质特殊、针刺手法不当及针柄受到外力撞击等引起。断针一旦发生应保持镇静,安慰患者,不可紧张躁动,嘱其保持原有体位,以免折断的针体向深层移位。处理时,如果断针部位在浅层,术者用手握紧皮肤,令患者放松,在折针部位的体表,用镊子取出。如果断针部位较深,则应在局部拍摄X线定位,在局麻下,探明断针方向,顺着针迹逐渐分离,切开取出,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

2、滞针处理及预防:指针刺入腧穴后,行针时出现针体滞涩而无法行针捻转、提插、出针的现象。多因患者饥饿、疲劳、针体摩擦到局部肌肉引起肌肉痉挛或行针手法粗暴、强力提插捻转所致。患者体质虚弱或者局部解剖组织结构影响也可导致此情况出现。

滞针出现后,可稍延长留针时间;如属因行针手法过重导致者,可反向将针捻转90度~180度;若仍不行可于滞针附近再刺一针,轻轻推按,促使该处肌肉放松,再将滞针缓缓起出;也令患者适当变换体位也有一定帮助。

针具是用不锈钢制成,本身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和毒性物质,也不具有异性电位,因此无中毒和电击的发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