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儿童叫什么?
古时候,儿童被称为“童”、“童孺”或“童子”。 《礼记·曲礼》载, “人生十年曰幼,学礼焉;二十曰弱,可以自立矣;三十曰壮,有室矣;四十曰强,足以御敌矣;五十曰艾,服官政矣;六十曰耆,可以寿考矣。”“十龄”是指十岁到二十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少儿。其中“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称为“豆蔻”。 古人把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划分了不同的阶段:婴儿称襁褓,2~3岁的幼儿为孩提,女孩7岁、男孩8岁入学叫做总角(《礼记·内则》),10岁左右称作金钗之年,13岁至15岁被称作豆蔻年华,16岁女子笄礼、男子冠礼举行,算是长大了,而到了20岁,无论男女,都算是成年了。
唐宋以后,人们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拟了一个形象化的名称,十岁儿童叫“黄口”,10岁以下男孩子叫“垂髫儿”,女孩子叫“髫女”。唐代诗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中有“遥看孟母摘桑初,路上鸳鸯戏未疏。曾笑临池鱼误笔,翠禽梳羽对黄口。”描写的就是10岁儿童的情景。 宋代以后,家长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孩子从4岁到15岁,每个阶段的称呼各有讲究:
4~5岁——稚子、稚童、孩儿 6岁——祝融,亦作“周蓉”。因古时夏至这天,太阳位于离赤道最远的位置,也叫“迎阳”。
8岁——始龀(chèn),指换牙。 9岁——黄口,此年纪儿童常穿黄衣,故云。
10岁——总角,用簪子扎起头发。
11岁——龆(tiáo)齿,牙齿换完。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年华。
14岁——碧玉年华。
15岁——及笄(jī),女子年满十五岁,头发绾起,插上簪子,算到了婚嫁年龄。
男性则称之为“弱冠”,意为尚未成年,需要父母守护。 女性十五岁“及笄”之后,如果未能找到合适的人家,可先许配人家,称为“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