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哪三种?
1.直接攻击 儿童对他人身体或财产的有意识的故意侵害,是最明确的攻击性表现。 在幼儿园里,常会看到两个小朋友打架,有的只是小朋友间的轻微撞了一下,说了句“对不起”就好了;有的是因为抢玩具,闹翻脸了,动手打起来;还有的是因为一个小孩子想玩另一个的小汽车,那个孩子却不肯,于是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这种直接的攻击行为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可能是幼儿期严重的社会技能缺乏的表现。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喜欢打人、推人、咬人的现象,要及早了解原因并帮助孩子改正。
2.间接攻击 用言语进行人身攻击。 比如笑话别人长得丑;用讽刺的话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说别人“笨”。 如果是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孩子的语言教育,提高其沟通能力。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学会拒绝,告诉他当有人开这样的玩笑时,可以笑着回击:“你觉得很好笑吗?你觉得我长得丑?那我要你好看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通过哭、不理睬、躲避等身体反应来表现的。这时,父母要多一些耐心,观察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也许只不过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罢了。
3.情绪宣泄 很多时候,孩子生气地冲我们大叫,“你为什么不能早点下班回家陪我”“我不要你了”等等,这些其实只不过是孩子的气话,是他们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 如果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别和孩子较劲,否则很容易引起“激化”。最明智的做法是:忽略他的情绪,等到他的怒气消了,再和他谈谈。